新闻中心

News
教育信息化为“强师”发力,解决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来源: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信息化 | 作者:十六进制 | 发布时间: 2022-07-22 | 1152 次浏览 | 分享到: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简称《强师计划》)第15条提出“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如何为“强师”发力呢?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冯晓英

原标题:《教育信息化如何为“强师”发力》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简称《强师计划》)第15条提出“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如何为“强师”发力呢?当前教师教育面临许多难点,包括教师能力发展不充分、培训研修不高效、教师发展不均衡、评价评估不精准、组织管理不到位等,许多问题纯粹依靠传统手段很难去突破。《强师计划》中有两个关键词:信息化、人工智能。我们相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可以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难点、痛点问题提供新的解决路径,提供弯道超车的可能。


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同时具有理性规范和感性创造。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教育和研究更多着力在教师的理性规范,对感性热情与创造力的关注不够。而这恰恰是当前实践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师范生、职前教师还保留着天真的、青春的感性热情与创造力,但很多在职教师则陷于高强度工作负荷带来的疲惫感和职业倦怠之中。因此,提升、激发教师的感性热情与创造力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鞭策教师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然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鞭策”是不够的。教育信息化不能只是“鞭子”,也应当是“催化剂”,能够激发教师的感性热情与创造力、促进教师的理性规范与感性创造有效融合。


针对这些难点痛点,教育信息化如何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助力呢?


第一,利用教育信息化为教师减负。通过智能技术、机器智慧、人工智能去解放教师,把他们从烦琐而重复性的日常任务中解放出来,激发教师的主体性与智慧,激发教师的感性热情与创造力。


第二,利用教育信息化为教师教学赋能。教育信息化不仅能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共享、优质资源推送,还能支持教师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教学改进,等等。


第三,利用教育信息化为教师培养赋能。不管是师范生的培养还是教师培训,都面临着培养培训模式的改革。如何让培训落实到最后一公里?线上线下与校本研训如何融合?这些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支持。


第四,利用教育信息化为教师管理赋能。教师培训项目的精准实施,包括政策管理层面的精准落地、评价评估机制的科学化,这些都是在管理层面需要用信息化手段去解决的。


第五,利用教育信息化为教师队伍治理赋能。当前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和精准决策面临诸如教师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靠传统手段很难去解决,所以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管理信息平台、大数据技术等对教师队伍进行精准画像,从而更好地支持精准决策和顶层设计。


真正做到这五点,我觉得需要找到三个抓手和一个关键词。三个抓手是平台技术、算法模型和创新应用。平台技术不难理解,目前难的是算法模型,因为平台技术让全过程、伴随式的数据采集成为可能之后,只有通过一定的算法模型进行精准评估、精准画像,才能支持我们更好地创新应用。


笔者认为,平台技术并不是问题,真正重要的问题是三个转型:首先是能力转型。新时期教师能力需要转型,教师教育者的能力也需要转型。其次是模式转型。教师的培训模式、教研模式、组织模式、评估模式等都需要转型。最后是范式转型。之前的决策和实施是靠人做的,后来是靠小数据分析,现在我们要转成数据驱动,在大数据研究范式下支持精准决策、精准设计。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教育信息化战略上提出“方法重于技术、组织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当前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培养、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我们有平台有技术,但更需要的是方法创新、模式创新和范式创新,只有做到这三大创新,才能在支持教育信息化战略在教师队伍建设甚至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这条路上更好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