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生关键的人生节点做好引导?冯振太在近30年职业生涯中的坚守、思考和创新。
【导读】课堂上,他是教书育人的“大先生”;课后,他是走进学生心里,关注学生成长的不老“男神”。新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何在学生关键的人生节点做好引导?今天,一起看看生物老师冯振太在近30年职业生涯中的坚守、思考和创新。
“老师,我种的小雏菊和佛兰花已经发芽了,我带你去看看。”在江苏省徐州市三中云龙实验学校校园的一角,冯振太看到学生自己种的花已经破土而出,这让他倍感欣慰。“她特别喜欢学生物,和我说大学也一定学生物,并且要考生物专业的研究生。”冯振太说,“当老师能影响到一个人,有这样的学生我感到非常自豪。”
冯振太从小就对生物很感兴趣,初二时就成功将番茄苗嫁接到了茄子苗上。上了高中后,他更是被生物老师丰富有趣的授课内容深深吸引。受到生物老师的启发,他高考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选择了师范院校的生物专业,毕业后成为生物老师,一干就是29年。
“教师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多年来,冯振太一直坚持做专业学科及学科外的扩展阅读,并做大量的资料搜集,只为每一堂课都能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学有所成。幽默、和蔼、有耐心、讲课内容能走进学生的心里是学生们对他的共性评价。正因这样,学生们也都渐渐爱上了他的生物课。
除了日常的课堂实验和户外观察,冯振太还坚持“理科教学文科化”。在讲到传染病这一章的时候,他引申到了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从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给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讲到革命者夏瑜的牺牲,带领学生扩展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文艺为武器,为民族的崛起而奋斗的精神。“学生们对这样的授课形式非常感兴趣”,冯振太说到。
“我最大的能力是把你们教到39分(满分40分),最后那1分就看你们的习惯。”这是冯振太常对学生们说的话。他希望学生们能因为兴趣和热爱去学习,用好习惯换取好“成绩”。所以冯振太的课堂是“自由”的,他支持学生们畅所欲言,学生也乐于和他争论不同观点。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五育并举,而德育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动力和根基。“一个学校的德育抓好了,各方面工作都会蒸蒸日上。”曾做过德育主任的冯振太对此深有体会。
在学生培养方向上,他主张“因材施教”。“我们校长说过成长比成绩重要,幸福比优秀重要,我也非常认同这句话。”冯振太说,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去到重点高中,成绩也不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唯一判断标准,我们是否也应该尝试引导部分学生走出一条他们感兴趣的职业化道路。
冯振太认为,全面地关心和爱护学生绝对不是一个口号,应该落实到行动上,老师要去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中,冯振太细心,也有耐心,大到帮助解决学生的家庭困难,小到学生犯错时他投去的一个眼神,他都温柔“拿捏”。
课堂上是老师,课堂外是朋友,正是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男神”。
教室走廊上、操场上,经常能看到一二十个学生围着他谈天说地。热点新闻、娱乐头条、热播剧集......他都能和学生展开热烈讨论。“但不管聊什么,最后都得把他们拉回到学习上。”冯振太说,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必须都得了解一些,不能和他们有代沟。而去操场上“兜一圈”,和学生们“侃一侃”已经成为冯振太的一份重要日程。
冯振太对学生的关心,在行动上、也在30年教师生涯的每一天。近年来,他有1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核心期刊发表和获奖。如《关注“被遗忘”的芸芸众生》写出了他对班级中等生培养的关注和思考;《伙伴的力量》记录了他发动全班同学共同帮助一位即将辍学的同学提升成绩、学会骑自行车的故事;在《班级中的“排斥现象”及应对策略》一文里,他阐述了教育民主、平等,教师尊重学生人格的重要意义。
冯振太今年53岁了,作为一名“老”教师,他没有选择“躺平”,而是和学校的年轻老师一道,开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精准教学与评价。在使用十六进制精准教学云平台后,冯振太尝到了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甜头”。
“精准教学云平台使用起来确实非常方便、高效。”冯振太介绍,最近生物课进入到了专题复习阶段,他会提前通过云平台精选好专题小测验的题目,在课前或课后发给学生,题量不多,学生在10分钟内就能快速完成,也不会耽误学生的其他时间。
借助云平台,专题小测验的测试结果可以快速得到反馈,冯振太可以精准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学生对测试结果的关注热度有时限,只有及时反馈,他们才能更积极查漏补缺,云平台在这一点就非常高效。”
冯振太说,他这两天又学会了云平台的“定向靶卷”功能,准备在他任教的班级全面使用,相信对学生的帮助会更大。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冯振太老师正是用他的躬身力行,践行着一位人民教师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也树立起他特有的受学生敬仰的“风范”。